|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腕上风情 发表于 2011-10-5 15:46 
其实,留存至今的帝王庙大多是明清时候所建
您知道还有那里有历代帝王庙?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必须要贡奉历史传承有排序的,且牌位很全的才能称其为历代,它就像一个有中国皇帝以来的历史陈列馆一样,不然只能称某位帝王庙,或某位皇帝祖庙。我介绍它,是想告诉大家,这个历代帝王庙的特殊性,和规格之高的唯一性。增加对北京的认知度。北京有长城,天坛,地坛,月坛,日坛,紫禁城,还有中国历代皇帝历史排位的帝王庙。
由于帝王皆被神化,成为“真龙天子”,位处“九五之尊”;由于前代帝王对国家、臣民曾有大功大德,后世要感恩报德;由于嗣统帝王皆视先前帝王为祖宗,必须景仰祖宗,祈求保佑;由于帝王必须传承和维护传统礼制,要敬天法祖,以德治国;由于在位帝王皆怀有百年之后不被后世遗忘,如先代祖宗那样享受崇祀的心理和期望;由于帝王离不开忠臣贤良,需要为之树立榜样,以激励辅臣。出于如上的种种原因,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崇祀历代帝王和名臣愈演愈烈,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大亮点。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建成,使北京城增添了一座重要的皇家庙宇建筑,为明朝统治者创造了崇祀历代帝王和名臣的固定专用场所,将明代崇祀历代帝王和名臣的活动推向高潮,丰富了北京的历史文物特别是祭祀文化,意义重大。
有清一代,将封建统治者崇祀历代帝王和名臣的礼制与活动,总其大成,推向顶峰。清室入关,定鼎北京,宫殿城池,沿用明旧。历代帝王庙也成为清室继承前明的一宗历史文化遗产,并在完善崇祀历代帝王和名臣的礼制上,较明代“更上一楼”。
一部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是结束中国几千年皇帝制度的历史史实,绳文化的络子也随之消失远去了,但是传承手艺是讲究脉络的,这门手艺不能完全建立在空中楼阁,它是曹雪芹笔下的生活状态中存在的物件,是清末宫庭女红手艺中的一项绝技。我介绍历代帝王庙的目的,是在为绳结艺术挖掘它生存过的古代的根和影。
在清代,历代帝王庙前,这是条禁止普通人通行的景德街。 “景德街”牌楼原立于北京历代帝王庙门前景德街两侧,在一百多年前,从大门道马路对面的影壁,还有东西两侧的高大牌楼,组成了一个禁区,[现在位于东城区的孔庙,大门前的那条街还保留着东西两侧的两座牌坊,和当年景德街很相似]。平常日子是不准进入的,唯有春秋两个祭日,当朝皇帝或由他派遣的官员前来祭祀的时候,才有人出入。也就是现在西城区的阜景一条街,历代帝王庙附近街道的过去。
1911年,清朝灭亡,兴盛了三百八十年(1531—1911年)的北京历代帝王庙,香火熄灭。中.华.民.国肇兴后,改作校舍。但是当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其遗像曾供奉于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中室,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和怀念。
1945年因牌楼影响交通被“拆卸”, “景德街”牌楼构件予以保存。近年,随着新首都博物馆的建设,历代帝王庙“景德街”牌楼得以重新利用。此“景德街”牌楼2005年利用原保存基本构建。就建在新首都博物馆的一层大堂,鉴证着北京城过去的辉煌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