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听老人讲,十年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家财万贯的财主。但是,十年培养不出一个品德高尚的精神贵族。这是要有
几代人的熏陶和传承的。一个儿童从小的养成,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一生追求与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是中国
传统的育人观。
我从六岁起就学女红手艺,同时也学习绘画、剪纸等美术技法。小学三年级始,就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少年美
术班学习。对手工技艺和绘画艺术执着热爱的人生修养,都是从儿时的熏陶开始的养成。
我一生对艺术的理解,认为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内涵与美的追求,应该是相融与贯通的,很多艺术的手法和技艺也是可
以彼此借鉴,融汇贯通的。那种一味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的坚守,可以说原汁原味保留了过去的文化记忆,是祖辈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内容。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活着的化石文化,也是值得尊重与保护的文化传承。但是,社会文化生
活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球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也只是一个村子而矣。在人们眼中的艺术与审美,也是在不断地日新月异的演
绎,人们对艺术审美尺度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会有如今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新文化繁荣
现象的出现。
中国绳结艺术,是一门我们民族传统的特色文化形式的艺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挖掘和还原继承它。尊重复古的文化
传统的同时,要不要创新,要不要发展,要不要与时代衔接,也应该是我们这些热爱和探索绳结艺术的人,历史所赋予的史命
。为什么历史上许多东西永久地被历史遗忘淘汰了,是因为当时它失去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人们的钟爱与需求。美的东西
人人都喜爱,而美的存在是相比较而产生的,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优胜劣必汰。
我在我的[文化中国结]一书里,编了两个人字结构立体编的寿桃,编在祝寿的主题组合结里,作为创新的内容展示给大
家。这两个寿桃的色彩,就是借鉴中国传统工笔画的染色技法,用工笔画的手法,把朱螵、曙红、姻脂色分层晕染上去的。
以达到桃子逼真的色彩效果。绳结艺术体现在桃子自身的不是染色效果,而是桃子的形状与编结技法的结构构成。这个桃
子才有被人羡喜的魅力。它有新的编结技法[人字结构立体编],又有了新的染色技巧[工笔绘画的晕染法],而这种染色技
巧,也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掌握技法的一种能力。加在一起,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后结的果,老树[绳艺]上开的
新[绘画]花。使人们感觉有新颖美丽的效果,这样就又是另一种老传统的新尝试的传承方法。
前几天有网友对我的绳结艺术风格表示出了不同的异意。他说:"绳结讲究的是用绳子的原色搭配过度编织形态,你
是把你的彩蛋绘画用在了绳结上,如果编织字,我们可以编个方块,找个书法家写上。那也就失去了做绳结的意义。"
我在做创新的尝试时,并没有对传统的编织形态表示反对。而是认为,艺术的创造不应该是僵化的,价值观也是在不
断转换的。绳结艺术有它在编程中的局限性,各种尝试都是允许的。艺术是可以融汇贯通的,相互借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结果。我主张绳结艺术的二度创作,体现在我的作品中的,就是去年创作的寅虎。在我的新书[文化中国结]里,就有我编的
老虎图片。有谁能说那不是绳结艺术?那应该是提升了艺术标准的绳结艺术品的代表作。它是要有编结技巧,绘画功底,塑
造原型的多种综合能力,才可以创造出来的。把绳结艺术作为一种表达艺术的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一贯的从艺
宗旨。
作为绳结艺术,这位朋友又给我指点了一种新的尝试:"如果编织字,我们可以编个方块,找个书法家写上。"这个说
法太好了,我还要谢谢您的点子。目前编字版的中国结到处都能买到,个别地方多的已流向地摊货的境地了,这时侯这些
绳结艺术生存的意义又会怎么样呢。换个思维,如果用中国传统装饰结作为一个载体和肌理存在,请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在
绳编的结构板块肌理上,留下他一字千金的墨宝,这将使这件绳结作品身价百倍,不是件很有创意的文化形态的新作品吗?
绳结借书法家的墨宝升值,墨宝挂在中国土根文化的绳结载体上面展示,相得益障,相辅相呈,相映成辉。所以,我的观点
是:艺术有相通不要排斥,理应要互相尊重。只要是存在美的要素,就有生存的理由。
在艺术创作探索的道路上,各种艺术门类,各种门派之间,少一些针砭,多一些互尊互重,互敬互高。不要动不动就要和
对方做对手,应该平和履中,和平共处做成朋友,取长补短,才能和谐共进,精诚合作,共同繁荣。尊重对方的同时,也就是在
尊重自己。尊重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智者以不屈而胜,愚者两败俱伤,大愚者四面楚歌。会作人的人,路越走越宽,朋友
也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大。艺术也是一样,美好的艺术有人缘,传播的声望更长远,因为人们爱不释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