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里的链接http://www.toutiao.com/i6403582323618480641/#6649976-qzone-1-6156-3c8d8e8bb11b3fb9a4fd89478693d6c1
早听说,李钉的“家庭艺术馆”在京城远近闻名。一个秋日的午后,风和日暖,笔者如约来到绳结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李钉的家。令人惊喜的是:被人们誉为“中国绳艺立体编第一人”的李钉,不仅是中华绳结文化的传承者,出身于革命世家的她,有着数十年来从未改变的初衷:发扬和推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华五千年绳结文化薪火相传。
李钉首创双葫芦结。 爱上中国结
李钉的“家庭艺术馆”就在西城区赵登禹路北口西侧的一栋居民楼里。房间是复式结构,上下两层。按理说房间的面积不算小,但笔者看到的,屋内除了能容纳一人通过的过道,80% 的空间都被李钉的绳结作品、原材料和书籍“占领”了。用李钉爱人施占坤的话讲“屋里除了能下脚的地方,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难怪李钉得知笔者要来家中采访,先要问清来几人?原来,人多了只得站在门外了。
“女人会做的我都会,包括刺绣、编织衣物、剪纸,绘画等等。”李钉向笔者讲述起自己与绳艺相识的缘由:李钉 6 岁开始就跟着奶奶学习各种手工,小学三年级就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上少年美术班,后来师从线鹤汀先生学画仕女画,又随高宗水先生学画工笔花鸟。
李钉独创绳艺彩绘挂蛋。 在这些京城名家的耳提面命下,李钉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我奶奶是杭州城的本帮裁缝,6岁时奶奶教了我一个小小的盘肠结。后来我知道编法后,就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五十多年来,无论逆境还是顺境,绳结始终陪伴着她。特别是从中学退休以后,她将全部身心投入在发展和弘扬中华绳结文化上。 李钉创作的《公社半边天》四屏年画,影响了一代人。 李钉说:“中国的绳结艺术是体现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相传上古伏羲氏一画开天地,一画即一条线可以分出天与地,于是就有了天地人三才,线既是地平线上的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绳两端连结两个物体,左边是男人,右边是女人,也就是连结了两颗心,它是中国人传说中的月下老人牵的姻缘红绳,姻缘就是情感。
绳子可以编出多种多样的结,用以传递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结有不同的寓意,因此这是一种类汉字传统文化的符文化,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比如三回6道盘长结寓意两心相随、绵延不断,不离不弃、和谐吉祥的最高境界,代表着世间六道通顺回明的轮回;团锦结象征圆满顺畅,花团锦簇,平安吉祥;叠翼万字结寓意寓万事如意、福迭万代等。” 首都博物馆馆藏李钉创作的申奥主题中国结。 如今,李钉创作的中国结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2008年为祝福北京奥运,她将“欢天喜地庆 2008 奥运会马到成功!”这句贺词,用一幅色彩丰富错落有致的“中国结”精彩呈现出来:以“喜”字做底,用与“庆”字谐音的花罄结将其悬挂,数字2008 和五匹彩色马按奥运五环颜色排序,有祝贺奥运会马到成功之意;底盘下接着是方胜结,寓意成功;串景泰蓝珠子的吊穗像倒挂的惊叹号。这也让人联想到,自有结绳记事以来,绳子正以一种更为高端抽象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李钉创编的绳结艺术传承的宫廷如意。 其实,人们对李钉的作品并不陌生。在“上山下乡”年代,全国广大知识青年奔向农村,作为知青的李钉就以自己为模特,对着镜子创作了一组题为《公社半边天》的四屏年画,分别展现了女生产队长、女赤脚医生、女拖拉机手和女民兵的风采。这组年画当年被印制了数百万套,几乎全国每个生产队、每个知青点都挂过,赫然成为那个年代女性形象的缩影。该年画现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至今还经常出现在知青时代的电影中。
李钉的个人网站上有大量绳结作品展示。 岁月的洗礼
李钉一身兼两个家族的使命(教书和手艺)。先是革命军人的后代,大革命时期,爷爷李玉轩是教书匠,中共党员,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官,也是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师。曾与毛润之(毛泽东)、聂荣臻、肖楚女,周恩来等共事,是开发广东湛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以中学教员的身份示人。李钉的养父(姑父)28 岁就担任某支队团政委,一生是坚定的革命军人。李钉是在养父(姑家)的革命家庭里长大的,养父对她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李钉与中国结热爱者。 李钉本家姓傅,原名叫傅耐丁,是上海浦东大户傅家,据家谱记载,是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的后裔。奶奶是李钉的亲祖母,出身在本帮裁缝世家。大儿女参加革命以后没有了音讯,在当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奶奶为我党做过许多工作,解放后受到政府的表彰。李钉从小跟着奶奶学做各种女红,包括刺绣、剪纸、打络子、绣枕头牙子等。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李钉,知书达理、思想进步、性格坚韧。
李钉47岁留影 鲜为人知的是,李钉的家人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抚养她长大成人的养父(李钉幼年是姑父姑姑抚养长大的,后随姑父改姓李),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曾长期担任国防部首长的秘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养父被定罪“反革命分子”入狱达10年之久。她的生父、姑姑也相继受牵连。 绳艺立体编作品“老鼠嫁女”。 1969 年 8 月,李钉16岁,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远赴黑龙江嫩江,随后又奔向了大西北。在大西北务农时,才艺出众的李钉遇到了好心人,招工进了当地的白银公司冶炼厂,在厂里当广播员、做美工。像李钉这样一位北京姑娘,说话做事落落大方,而且能歌善舞,又加上一嘴“京片子”,自然成了厂里的“红人”,更不乏追求者。但李钉心里牵挂着受难的亲人,每日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想去迎合他人。
李钉独创“绳艺立体编”。 后来,厂里在政审调查中发现,李钉的家庭背景问题,将她调离原岗位,安排到粉尘浓度最高的中细碎研磨车间工作。尽管李钉整日与砂轮、粉尘、噪音打交道,矿石粉末更是呛得人透不过气来,但她对待工作依旧兢兢业业,用她的话讲“这也是一种锻炼和积累”。
那些年,李钉备受歧视,但她以一颗不屈的心抵御着那些不公和歧视。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李钉的生父和养父都得到平反,又有了一个不公开的文件“知识青年可以返城”,她才有了回京的机会。
回到京城后,李钉的身体不太好。但是,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坎坷,李钉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从那时起,重新开始她潜心研究自己熟悉的绳结艺术。 做非遗的传承者
2012 年北京市西城区绳结艺术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李钉成了真正的大忙人。“既然绳结艺术成功申报了非遗,我们就要做非遗的传承者。”从 2012 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钉在新街口街道为居民义务讲课。听她讲解古老的中国绳艺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授中国结的绳编技法,讲编结先学做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李钉讲课坚持了五个年头,对学员收作业不收学费。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绳结文化,李钉还创办了“中国结艺网论坛”中国结文化板块,网名“绳缘”,意为通过绳子结缘。如今,“绳缘”的参与管理的网站有注册会员超过 60 万人,成为网络中国绳结文化颇具影响力的论坛。
李钉将中国绳结艺术带入中学课堂。 2014 年,北京市文委开始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李钉积极响应承担起非遗传承的重任。2015 年,为了将绳结艺术更好地传承与推广,李钉拿出国家奖励给她资金,在老伴施占坤的全力配合下,编写了《中国绳结艺术》中学系列校本教材第一册,2016年又出版了《中国绳结艺术》中学系列校本教材第二册。2017年出版《中国绳结艺术》中学系列校本教材第三册。正在筹备中。李钉说:“既然有这么大的受众群体,我是传承人又是老师,我会画又会写,所以我有义务做好这个事儿。”
西四项目采访-李钉向中外学子传授中国结技法。 “绳子虽然不起眼,里面却有大乾坤。热爱它、尊重它,它会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 传递着我们的思想和信念、情感和友谊。而绳结构的存在,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是为了让中华五千年绳结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薪火相传,得到保护继承与发展。” 这正是李钉倾注全部心血传承播绳结文化的动力之源。也是完成自己两个家族的历史传承使命,即当好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也当好非遗传承手艺的传承人的传习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