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讲了吉庆有鱼的故事,其中说到赤鲤鱼变金元宝的情节,这里面还连着另外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在四个金锭上镌刻的十六个字铭文:九登禹门.三游洞庭.愧不成龙.来富吉庆。那就再讲一个<鲤跃龙门>的故事给大家。
相传远古,黄河泛滥,洪水肆虐,淹死的人畜不计其数。尧帝命一个叫鲧[滚同音]的酋长专门治水。鲧代领大家堆石垒堤堵水,一连九年,不见成效。尧让位给舜,舜帝起用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水患。禹的治水办法与他父亲相反,他根据黄河流向和山川地势,凿石开渠,排泄洪水,以疏浚的方式治理洪水。一干就是十三年。他为民除水患的精神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就命自己的小女儿下凡,化作涂山女,嫁与大禹为妻。帮他一同治水。涂山女从天上带来两件法宝当嫁妆:一把神犁和一柄鬼斧[钺]。
大禹和涂山女紧追黄河洪峰,来到黄土高原上。涂山女用神犁划了几下,高原上就出现了壁峭坡陡的晋陕大峡谷,洪水顺着狭窄的峡谷疾速奔腾而去。没想到前面还有一座大山,横在峡谷之上,把黄河当头阻拦激起冲天狂涛。大禹举起鬼斧,左劈右砍,把座山劈开四十余丈深,这才给洪峰凿开了一条通道。于是黄河水不顾悬崖绝壁,猛然跌落下去。轰隆隆的怒涛声,似排山捣海,如同万马奔腾,雷鸣般的巨声久久地震撼着原野大地。
这个形状如同门阙、鬼斧镌迹遗存的山崖豁口,就是迄今雄踞山西省河津西北、陕西省韩城东北,分跨黄河两岸的天下名胜奇景-禹门。禹门之称,寄托了后辈人对大禹治水干秋功德的怀念。
百姓们摆脱了水患,感谢大禹。可是黄河中的鲤鱼们却叫苦不迭。奔腾的洪流把它们卷走,从上游急冲过来,直冲出禹门,骤然跌入十多丈深的凹槽,形成的"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大瀑布。浪花倒卷,势不可当。鲤鱼们再也无法逆流返回故乡了。
众鲤鱼向大禹夫妇发出警告:"快把大豁口堵上,再把我们送回上游去。不然,就联合天下鳞界,吸露吐水,兴风作浪报复你们!"大禹冷笑道:"有能耐的,跃过豁口去!闹水患,祸害百姓,这算啥本事?"鱼儿们苦着脸说:"都试过啦。水势湍急,豁口又高。不是跌破额头,就是摔烂了腮。"涂山女笑了:"我去天庭奏准玉帝,能跃上豁口的,马上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跌坏额腮的,那只能怨自己是天生的凡品,也别捣乱了...。"鲤鱼们听说一跃可以化龙上天,无不高兴的欢蹦乱跳。
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的鲤鱼循着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顶着激浪,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立刻便有云雨相随,火焰从后面烧去它的尾巴。霎时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引起众多在瀑布下跌泻的同类们无限的羡慕。时间一久,大家又把这跃之便可化龙飞升的禹门叫作"龙门"。"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古话,就是据此而来。前面讲吉庆有鱼的那条赤鲤也是一条不凡的仙品鲤鱼,就差一点点化龙上天去,十六字铭文就与这个"鲤跃龙门"有关系。
大禹凿门和鲤跃龙门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水经注>、<三秦记>等古籍均有记载,唐代诗仙李白有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也是用的这个典故。人们还用"登龙门"来比喻因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致显耀的人。在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人,也被称作"登龙门"。
作为吉祥图画的鲤鱼跳龙门,既是这个优美传说的形象表述,更寄托着祈盼飞煌腾达,一朝交好运,一跃高升的美好愿望。尤其是指望子女靠读书应试去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当作幸运来临的象征。
用在我们编中国结的创意中,鲤跃龙门与吉庆有鱼所指的鱼是不同的概念。跃龙门的鲤鱼可以在组合结的上方安排,因为这条鲤鱼已经不是鱼意义的鱼,而是鱼意义的龙了。龙是阳性,是神,所以位置在上方位。但是它的下面必须要有龙门意义的结式,不然这个典故的寓意就不成立。否则,鱼儿就只能是指凡品的鱼,此结艺之编创就是犯忌的了。
龙门结式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大至可以从门桥结式演绎变化。鱼的上边可以编花庆结.盘长耳翼变化结.高升耳翼变化结.团锦结等作为序曲结式,再编鱼结式,这样会有些韵味。在龙门结式下面再添加什么结式.根据自己理解的寓意而定。这个主题结,就叫<鲤跃龙门>。意为高升腾达,前程似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