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这边独好
本报记者 俞灵 王婧姝 实习生 余萃 曾芳/文 王东晖/摄
近几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引来各路媒体竞相报道,在2006年初的京城掀起了一阵热潮。本报记者也纷纷出动,用眼、用笔、用相机,更是用脑、用心、用热情,记录了这一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时刻,以飨那些愿意和我们一起“守护精神家园、留住传统记忆”的读者。
展览:高手云集
满族小孩“吊”着养
关东地区有著名的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摇篮怪就怪在一个“吊”字。在辽宁展厅展出的这个满族摇篮长约1米,宽约0.5米,朱红色的木质篮筐呈椭圆形,两头微微上翘,像一只袖珍小船。摇篮左右各系着一根两米左右的长绳,绳的顶端固定着两根铜钩。这样就可以把婴儿放在摇篮里,用铜钩挂在房梁上吊起来。
据辽宁省群众艺术馆蔡副馆长介绍:在狩猎时期,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在家劳作,小孩无人看管,豺狼猛兽时常出没。为保孩子安全,聪明的满族人发明了“吊篮”。 “吊篮”不仅能使小孩免于被野兽叼食,还能使小孩在“半自动”的轻轻摇摆中进入梦乡,这样,妈妈们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结绳记事”在今日
你相信吗,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存在着“结绳记事”的信息表达方式?记者在云南展厅见到了来自云南德宏州德昂族的3种结绳。
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而记者看到的3种结绳却很现代化,都是用一般的棉线结成,每种结绳由红、黄、黑、白4种颜色组成,分为粗绳、中绳和细绳。据介绍,粗绳用于记录一年的劳动所获;中绳表示一年中的支出情况;细绳代表的是劳务输出。
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当我们在电脑前劈劈啪啪地敲打着键盘畅所欲言时,还有人在用绳子结着一个个的疙瘩记录历史。云南民族博物馆的白教授说,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在中国不懂汉语或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人仍在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