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夏生的中国结》张琼慧 清末民初,外患内乱不绝,经济萧条,一些经济效能微弱、非民生必需品的手工艺,自然无人问津而逐渐式微。直至政府迁台以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人才又有余力拾起这些失落的精致工艺,绳结艺术因而又重振雄风,步入演变史上第三个高峰。 在这个阶段中,由于陈夏生自始即投入研发技术和推广的工作,故初期个人在技的创新与艺的表达上,往往影响结艺发展的走向,因此谈论结艺在台湾的面貌,多著墨在陈夏生近三十多年来置身于绳结领域心路历程的表述。 一、采集遗风重拾技艺, 70年代,在专门探索民间艺术的英文版汉声杂志《ECHO》工作的姚梦嘉先生,于1975—1976年间,走访民间多位会编结中国传统绳结的耆老,例如当时已经79岁高龄的陈匏老太太、以及故宫博物院的王振凯先生等人,汇集凋零散落并濒临消失的绳结技艺,整理后并绘出编法的简图,发表在1976年《ECHO》杂志的第六卷的二、三期内,为中国绳结艺术的发扬,迈出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步。 包括基本结和简易的变化结,共13个,这13个结子几乎包括当时中外所有应用的装饰结了。 陈夏生有幸早年曾随故宫王先生处习得而个结子的编法(纽扣与吉祥结),因此深受《ECHO》杂志报道的吸引,而著手习编催化研究结艺的兴趣,与后来从事结艺教学有直接的关联。 过去台湾几乎没有其他关于中国结艺的产业活动或资讯。1978年开始,我在私立实践家专(现已改制为实践大学)教学以前,没有人从事实践工作。 1978年的夏天,私立实践家专(现已改制为实践大学)的教务主任,张清治先生,于赴韩国首都女子大学教学观摩时,发现我们的传统绳结工艺,当时居然是韩国学生必修的技能,因此回国后,旋即开创《中国装饰结的课程》,在没有师资的情况下,陈夏生勉为其难的承担下这份工作,教学与陈所以会积极投入研究中国绳结艺术有绝对的关系。 陈夏生《中国结的经纬》前言: “中国结”这个名称,是在民国69年底陈夏生与汉声公司合作编撰《中国结》一书时命名的,由于中国结专门书籍的问世,改变了以往心传口授的教授方式,成线与面的的宣扬开来。民国71年10月,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举办第一届(传统与创新)--民间剧场活动,中国结的名称正式出现在公文函件之中;同年的年底,中国结艺推广中心正式成立,免费为台北地区之中小学美工教师提供学习中国结的机会,也为国内各机关学校在课余学习中国结的活动提供师资。民国72年元旦,在历史博物馆国家艺廊盛大的推出中国结艺展,展出“历史源流”、“先民结艺”、“创新实用”、“全民参与”等四个单元,中国结就是这样的在政府文化机构和民间有心人士的通力合作下,激发大众普遍学习中国结的兴趣和信心,使这项原已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技艺,又能再度的兴盛起来。
|